大佛顶首楞严经(卷一)

2019-01-08

《楞严经》卷一


【01】 译文 解读
如是我闻。

【译文】如此经上所说的,都是我亲耳听见的。

【解读】佛每讲经,必须具备六个因素。这六个因素佛经中称为‘六成就’。就是说必须具备这六个条件,才能构成讲经这件事实。**是‘信成就’。假如没有具备信心,就不可能请佛宣讲。第二是‘闻成就’。既然宣讲,必须有人听闻。假如无人听闻,必不可能开讲。第三是‘时成就’。既然讲经,就不可能脱离时间,必须有一定的时间。第四是‘主成就’。既然讲经,必有主讲者。第五是‘处成就’。处就是地点,没有地点就不可能开讲。第六是‘众成就’。既然宣讲,听者就不是一人,必然有群众参加,这就总名为‘六成就’。每一部佛经开始时,先说‘如是’,这就是‘信成就’。因为要‘信’才说‘如是’,假若‘不信’,就说‘不如是’了。同时‘如’字的含义是不动。‘如是’就是先点明此经所说坚固不动。换言之,这是不可动摇永恒不变的真理。‘我闻’就是‘闻成就’。 据说释迦佛在世时,弟子们问他:‘将来我们集结经典,开始应当怎样纪录’?佛说:‘一切经典,都用如是我闻开始。’因此任何佛经,都用‘如是我闻’四字开始。又‘如是我闻’四字,是阿难尊者的口吻。因为阿难尊者是释迦佛弟子中记忆力最强的一个人。凡是他听讲过的经,都全能记忆不忘,因此号为‘多闻**’。 所以后来佛‘入灭’(入灭是佛教的术语,就是脱离了世间,而住入不生不灭的境界中,又叫‘涅槃’。)后,大弟子迦叶尊者领导众弟子结集所有经典,都由阿难尊者作证,以示郑重。‘如是我闻’就是阿难尊者作证的话。其意是‘此经所说,是我亲耳听到的,我可以证明它的真实。’

【02】 译文 解读
一时佛在室罗筏城,只桓精舍。

【译文】在某一个时候,释迦牟尼佛‘室罗筏城〈注一〉祗桓精舍〈注二〉。

注:①即舍卫城。

②地点舍卫城,当初有一个须达多长者,家资富有,**布施孤贫,众人称他为给孤独长者。他要借舍卫城祗陀太子的花园请释迦牟尼佛讲经,祗陀太子说:‘你要用黄金把这花园的土地布满,我才借花园给你。’长者马上用五百头大象从家中把黄金搬来,布在祗陀太子的花园地上。最后把黄金布完了,还有一小块土地没有布满,长者又准备到家中去运黄金。祗陀太子说:‘我愿把花园送给你请佛讲经,不要你的黄金,你仍把黄金搬回去吧!’长者就用布地的黄金,花园内修建楼阁,供佛请经。号为祗桓精舍。花园称为祗陀园,又名祗树给孤独园。

【解读】‘一时,’就是‘六成就’中的第三‘时成就’。佛是主讲者,就是第四‘主成就’。‘室罗筏城祗桓精舍’,就是第五‘处成就’。

【03】 译文 解读
与大比丘众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【译文】和大比丘〈注〉众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。

注:就是出家修行的佛教徒。包含三重意义:一是‘乞士’。因为比丘‘下乞食于人,上乞法于佛。’二是‘破恶’。能以正确的知见,端正的行为,破除一切邪恶的思想,邪恶的行为。三是‘怖魔’。俗语说的,‘一正压百邪。’自己以端正的思想,端正的行为,足以恐怖一切‘邪魔’。‘大比丘’就是比丘当中修行已达到一定的水平,不同于一般初学比丘。又比丘当中男性为‘比丘僧’,女性为‘比丘尼’。

【解读】释迦佛初成道时,**度(就是救度的意思。救度众生脱离生死苦恼,故名为度)憍陈如等五人出家,次度耶舍门徒五十人,次度优楼频螺门徒五百人,次度伽耶门徒三百人,又度那提门徒二百人,再度舍利弗门徒一百人,后度目连门徒一百人,共计一千二百五十五人。这里说一千二百五十人是就整数而言。

【04】 译文 解读
皆是无漏大阿罗汉。

【译文】这些人都是证到‘无漏’〈注一〉的大阿罗汉〈注二〉。

注:①就是修行人已经彻底断除了生死烦恼的根源。譬如一件器皿,完美无有漏眼。佛经上称这种境地为‘登圣位’,就是超凡入圣,已经超出了凡夫的境地,达到圣人的地步。‘圣位’按照各人修证水平的高低,又可分为几十个阶次。后文当分别详论。凡登了圣位的人,也就是凡证到无漏的人,尽管各有高低,但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都能超出生死的苦恼。不是说他们能够长生不死,而是他们已彻底明白生死的本源。他们能掌握生死,能了达生死,能支配生死,所以他们才能不受生死的苦恼,而超出了凡夫的境地。

②阿罗汉是印度文的译音,是一种‘圣位’的称号。‘阿罗汉’也含三重意义,和‘比丘’所含的三重意义恰好因果相对。‘比丘’是较低的水平,‘阿罗汉’是较高深的境界。‘比丘’是‘因’,‘阿罗汉’是‘果’。阿罗汉的**重意义是‘应供’。就是说他的功德,应当受人间天上的供养而无愧。这就和‘乞士’因果相对。第二重意义是‘杀贼’。杀烦恼贼。众生为烦恼所缠,犹如被贼人迫害。阿罗汉能断一切烦恼,故名‘杀贼’。这就和‘破恶’因果相对。第三重意义是‘无生’。因为‘阿罗汉不受业力(就是牵引你入各种生死的力量)的牵引,所以能够永绝生死。这就和‘怖魔’因果相对。‘大阿罗汉’就是高水准的‘阿罗汉’。‘阿罗汉’是‘小乘’的最高成果。佛法分‘大乘’和‘小乘’。‘乘’是车乘。‘小乘’因为能度自己出离生死,而度人的力量不够,所以譬喻为小车。‘大乘’不但度自己出生死,而且还要度无量众生出离生死。就像一个大的车子,可以装载很多人渡过生死的苦海。‘菩萨’就是‘大乘’。菩萨能度无量众生,菩萨的功德圆满,最后的结果就是‘佛’。因此,凡菩萨都是未来的‘佛’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05】 译文 解读
佛子住持,善超诸有。

【译文】像佛的儿子一样,能够住持佛的事业,善能超出一切烦恼之外。

【解读】以下都是赞叹这些大阿罗汉的功德的话。佛子就是佛的儿子,含义就是‘菩萨’。因为菩萨继承了佛的事业,救度众生,最后都要成佛犹如佛的儿子一般。这里是说这些大阿罗汉的内证境界,实际上已是菩萨。不过外表上显现着罗汉(阿罗汉的省称)的状貌。虽然他们已超脱了生死,但是为了救度众生,仍然住在世间,总持佛法,利益众生,故名‘住持’。‘有’就是一切烦恼的总称。凡‘有’都有它的力量。每一种‘有’就可产生一种烦恼。世间一切都是‘有’,因此世间一切有都能产生烦恼。此处说这些罗汉虽然住在世间,然而却不受世间一切烦恼的缠缚。能超出烦恼之外。犹如莲华生于污泥中,却不为污泥所染,开出洁净的花朵,所以名为‘善超诸有’。

【06】 译文 解读
能于国土,成就威仪。

【译文】能于任何一个国土中,树立一个完美人格的榜样。

【解读】因为他们修行的工夫,不受世问利欲的牵引。在任何环境中,都能显示出正直无邪的人格。

【07】 译文 解读
从佛转轮,妙堪遗嘱。严净毗尼,弘范三界。

【译文】作佛的助手,从佛作宏扬佛法,利益众生的事业。堪能担任佛遗留嘱托他们的成佛度众生的责任。整肃‘毗尼’〈注一〉,为三界〈注二〉众生开展一个正确可以遵循的轨范。

注:①是一切戒律的总名。戒律是管束我们的‘身心’不犯错误的法则。

②三界就是:‘欲界’‘色界’‘无色界’,是指偏一切空间而言

【解读】佛菩萨为了救度众生出离生死,长住世间,宏扬佛法,永无休止,犹如轮转,名为‘转法轮’:佛遗命弟子们将来必然成佛,把救度众生的责任嘱托于他们。弘就是开展。范是轨范。

【08】 译文 解读
应身无量,度脱众生。

【译文】化无量的身体来救度众生脱离生死。

【解读】‘应身’就是‘化生’。他既没有生死,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体。他为了救度众生而在世间出现有身体。这个身体是为了利益众生而现的。是为了满足众生的需要而显现的。众生有各种不同的苦恼,各种不同的需要。因此菩萨也现各种不同的形象来满足众生。众生的身体是随业力而有,名为业报身。菩萨的身体随度众生的愿力而现,名为‘应身’或‘化身’。众生无量,菩萨的‘化身’也就无量。

【09】 译文 解读
拔济未来,越诸尘累。

【译文】拔济未来的无量众生,超出一切‘尘累’〈注一〉。

注:‘尘’是佛家的一个特用名词,与‘根’相对。‘尘’是一切外物的那称。‘根’是身体感官的总称。佛家分外界物质与自己感官相对者为六种。一是‘色’,‘色’是与‘眼根’相对的事物。凡眼目所能见的都不外乎‘色’。二是‘声’,声是与‘耳根’相对的事物。 凡是耳能感觉到的不外乎‘声’。三是‘香’,香是与‘鼻根’相对的事物。凡鼻能感觉到的都属于‘香’。四是‘味’,味是与’舌根’相对的事物。凡舌能感觉到的都属于‘味’。五是‘触’,触是与‘身根’相对的事物。凡身体能感到统属于‘触’。六是‘法’,法是与‘意根’相对的事物。凡意识所能达到的统属于‘法’。一切众生都依靠自己身体感官‘六根’与外界事物‘六尘’相结合。六根与六尘无时或离,缠绕不可分。因此为‘六根’与‘六尘’所累,永无休息之时,所以佛家称之谓‘尘累’。

【解读】众生就是这样陷‘‘尘累’之中,不能自拔,轮转生死。菩萨不但救度现在的众生,同时拔济未来一切无量众生,超出‘尘累’。上文‘应身无量’,是为了救度无量空间的众生。这句‘拔济未来’是拔济尽未来际无量时间的众生。

【10】 译文 解读
其名曰:大智舍利弗,

【译文】他们的名字是大智慧的舍利弗〈注〉。

注:‘舍利弗’是音译。意译是‘身子’。因为舍利弗的母亲身形端正,舍利弗是她的儿子,故名‘身子’。他是释迦佛弟子中智慧最高的一个人。号为‘智慧**’。所以称他为大智舍利弗。

【解读】上文是赞叹这一千二百五十位大阿罗汉的功德。现在介绍这些人的名字。

【11】 译文 解读
摩诃目犍连,

【译文】大目犍连。

【解读】目犍连是释迦佛弟子中神通**的人。能够飞行十方,号为‘神通**’。因为他神通**,所以一般弟子中尊称他为‘大目犍连’。‘摩诃’就是‘大’的意思。俗称目连尊者。

【12】 译文 解读
摩诃拘絺罗,

【译文】大拘絺罗。

【解读】拘絺罗是舍利弗的舅舅,最善于口辩。他的姐姐常辩论不过他。后来姐姐怀孕后,他就辩不过姐姐。他说:‘姐姐怀的孩子,必具特殊智慧,将来必然超过我。’于是发愤到南印度去游学,努力研读十八种经。因为用功读书,指甲长得很长了,都没有空时间剪,当时一般人称他为’长爪梵志’。梵志就是修道的哲人。后来学成回家后,去见佛索取外甥。佛问他;‘你所学的以什么为中心思想?’他说:‘我以不受一切法为中心思想。’佛又问他:‘你还受不受你自己这套思想理论?’他回想,我既然以不受一切法为中心思想,假若我接受了我自己这套理论,岂不是自相矛盾?假若我自己都不接受我自己这套理论,我这套理论又如何站得住脚?无论受与不受我都理屈。于是向佛认错,从佛出家,在佛的弟子中,号为‘辩才**’。

【13】 译文 解读
富楼那弥多罗尼子,

【译文】富楼那弥多罗尼子〈人名〉。

【解读】富楼那是他父亲的名字,含义是‘满愿’。弥多罗尼的含义是‘慈’,是他母亲的名字。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又译为满慈子。在佛的弟子中,最能剖析义理,号为‘说法**’。

【14】 译文 解读
须菩提,

【译文】须菩提〈人名〉。

【解读】须菩提生时,家中一切都空了,随后又都现了出来。因此须菩提又名空生,又名善现,在佛的弟子中了解空性最为彻底,号为‘解空**’。

【15】 译文 解读
优波尼沙陀等,而为上首。

【译文】优波尼沙陀〈人名〉,等人均为上首弟子。

【解读】优波尼沙陀又名‘尘性’,因为他是观六尘的本性是空,因而证道的。后文有详细的叙述,此处暂略。

此上数人在众比丘中,是较有代表性的人。因此写出他们的名字,为众人之首,以概其余。

【16】 译文 解读
复有无量辟支无学,

【译文】另外又有无量多的‘辟支佛’〈注一〉和‘无学’〈注二〉位的‘圣者’。

注:①‘辟支’或称‘辟支佛’,是一种圣位的名字。‘辟支’含有两重意义:一是‘独觉’,出生于无佛之世,因观察万物的生灭变化,而悟到生死的本源,因而自觉超出生死。二是‘缘觉’承佛的教诲,观察‘十二因缘’的变化,因而证入不生不灭的境地。

②‘无学’也是一种圣位的名字。就是已穷尽万物的变化,自证入永恒的真实。对外无所学。‘辟支’‘无学’‘阿罗汉’都属于‘小乘’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17】 译文 解读
并其初心,

【译文】和一些初发心学佛的人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18】 译文 解读
同来佛所。属诸比丘,休夏自恣。

【译文】大家一齐来到佛这里,参加到比丘中,一齐参与休夏后的考核。

【解读】按佛教制度:比丘每年夏天要‘安居’九十天,单独修行。

从七月十四或十五或十六解制,考核众比丘这九十天中的道德和行为,有无进益或过失。自己知道自己过失的人,就当众陈述自己的过失,白己不知道过失的人,就任随别人出来检举。‘恣’就是任人检举的意思。‘比丘’是常随在佛身边的人,其他‘辟支’‘无学’和‘初心’因为没有常在佛旁,故来参与比丘休夏后的考核。

以上结束了‘六成就’中的第六‘众成就’。

【19】 译文 解读
十方菩萨,咨决心疑。

【译文】十方的众菩萨,也来参与聚会,向佛请问关于佛法中不明白的地方。

【解读】菩萨为了利益众生,散居十方,不常在佛旁,对于大乘佛法的精义,有不够明了的地方还需要来问佛。

【20】 译文 解读
钦奉慈严,

【译文】都以恭敬的心,遵从领受佛的教诲和关心。

【解读】‘钦’就是‘敬’,‘奉’就是‘遵从’。佛关心弟子,犹如母亲关心儿子一样的慈爱,佛教诲弟子,犹如父亲教诲儿子一样的严厉。故称‘慈严’。

【21】 译文 解读
将求密义。

【译文】希望佛教给他们更高深的义理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22】 译文 解读
即时如来敷座宴安。为诸会中,宣示深奥。

【译文】于时佛敷设座具,安详自然的坐下来,为以上众人宣讲很深奥的道理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23】 译文 解读
法筵清众,得未曾有。

【译文】聚会的‘法筵’〈注一〉和在坐的‘清众’〈注二〉都是难遭难遇的胜会。

注:①就是集会讲法的筵席,世间筵席,修养我们的‘身命’;‘法筵’营养我们的‘慧命’。

②以上集会的人,大都是超凡的圣者,和准备登上圣位的人,故名为‘清众’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24】 译文 解读
迦陵仙音,遍十方界。

【译文】佛讲法的声音,像‘迦陵仙音’〈注一〉一样的美妙,遍闻十方。

注:是一种鸟名,又名‘频伽’,这鸟的声音,极为和美,故以仙音来形容它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25】 译文 解读
恒沙菩萨,来聚道场。

【译文】像‘恒河’〈注一〉沙那样多的菩萨,参加到这个‘道场’〈注二〉里来。

注:①是印度**的一条河流,发源于中国,经喜马拉雅山流入印度,印度人常用‘恒河沙’来比喻极多的数量。

②宣讲真理的场所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26】 译文 解读
文殊师利而为上首。

【译文】以文殊师利〈注一〉为这些菩萨中的‘上首’〈注二〉菩萨。

注:①文殊师利菩萨,简称文殊菩萨。无量劫以前,(劫是佛家的计时单位,一小劫大约为三十六亿万年,二十小劫为一中劫,四中劫为一大劫)。早已成佛,名为龙种上如来。因为怜悯一般众生,轮转生死。所以化身无量来救度众生。即现在的菩萨。同时文殊菩萨目前又在北方另一世界中为佛。名欢喜摩尼宝积如来。现在的文殊菩萨,将来也要成佛,名为普现如来。(证到佛的地步,没有固定的身体,可以同时现无量身,现无量菩萨身,现无量佛身。这些都属于‘不思议境界’,此处暂不讨论它,后文还要详谈)。‘过去生中,文殊菩萨曾为(包括释迦佛在内)七佛之师。

②‘上’是形容他的位次,‘首’是形容他的重要性。是最上最首要的菩萨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27】 译文 解读
时波斯匿王,为其父王讳日营斋。请佛宫掖,自迎如来。

【译文】这时波斯匿王〈注〉为他父亲的死忌日准备了斋饭,请佛到他官中去吃斋,并且亲自来迎请佛。

注:波斯匿王是印度的一个小国的国王。

【解读】因为波斯匿王希望佛以神力加被他父亲,使其能‘冥中得到幸福,故准备斋饭供佛,以表虔诚之意。

【28】 译文 解读
广设珍羞无上妙味。兼复亲延诸大菩萨,城中复有长者居士,同时饭僧,伫佛来应。

【译文】准备了丰富的珍品,味美到极点的饮食。同时还亲自迎请众大菩萨,一起赴斋。城中另有长者和居士〈注〉们,同时也准备了斋饭,等候佛和弟子们来受供吃斋。

注:没有出家的佛教徒,男的又称‘优婆塞’,女的又称‘优婆夷’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29】 译文 解读
佛敕文殊,分领菩萨及阿罗汉,应诸斋主。

【译文】佛命文殊菩萨分派各菩萨罗汉,依次到各家去领受斋供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30】 译文 解读
唯有阿难,先受别请。远游未还,不遑僧次。

【译文】众比丘中,唯有阿难〈注〉,先接受了别的邀请,远出没有回来,所以没有参与在这次应斋的众行列中 。

注:阿难是释迦佛的亲弟弟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31】 译文 解读
既无上座,及阿阇黎,途中独归。

【译文】既没有‘上座’〈注一〉也没有‘阿阇黎’〈注二〉和他同道,路上一个人独自回来。

注:①德高望重的比丘。

②这是译意,意译为‘正行师’或‘轨范师’纠正弟子行为的比丘。 佛教制度,凡比丘外出,必需有‘上座’和‘阿阇黎’陪伴同行,随时监督,以免有错误的行为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32】 译文 解读
其日无供。即时阿难,执持应器,于所游城,次第循乞。

【译文】因为阿难没有参加到大众应斋的行列中,到了吃饭的时候,他就自已拿出应斋的器皿,(钵盂)于他所经过的城中,按户依次乞食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33】 译文 解读
心中初求最后檀越,以为斋主。

【译文】心中希望能得到‘最后檀越’〈注一〉,作自己的‘斋主’〈注二〉。

注:①就是施主。比丘依次乞食,不分贵贱,施与斋饭的就是最后斋主。

②就是施主。

【解读】众生因为悭吝不肯施舍,就感受贫贱的果报;慷慨好施,就感受幸福的果报。佛教制度,比丘必须向众人乞食,众人因为布施比丘,就可得到幸福。比丘好似一块幸福的田地,布施比丘号为‘种福田’。比丘号为‘福田僧’。比丘受了斋供,必须以‘说法’来回报施主。‘说法’就是‘宣讲出离生死的真理。’指导施主脱离生死苦海的途径。又印度习俗,种族阶级,贵贱分判极严。佛教反对这种不平等的制度,认为应该平等对待一切,所以比丘乞食,不分贵贱,依次乞食。

【34】 译文 解读
无问净秽,刹利尊姓,及旃陀罗。

【译文】不分洁净污秽,尊贵的‘刹地利’种姓〈注一〉和卑贱的‘旃陀罗’〈注二〉。

注:①印度民族分为四个等级,最高‘婆罗门’,为祭司,常管宗教,尊贵无比。无论国王大臣对他无不尊敬。其次是‘刹地利’,为贵族。国王大臣将军都是。第三‘吠舍’,为一般商人农人。第四是‘首陀罗’贱民。作屠宰户,淫女等。

②是‘首陀罗’当中最下贱的人。众人都不屑与他接触。他所拿过的东西,贵族就不能再接触,认为接触了就不祥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35】 译文 解读
方行等慈,不择微贱。发意圆成一切众生,无量功德。

【译文】不择方所,平等慈悲,对待众生,发心接受了众生的布施,就圆满众生斋僧的功德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36】 译文 解读
阿难已知如来世尊,诃须菩提,及大迦叶,为阿罗汉,心不均平。

【译文】阿难知道如来‘世尊’〈注一〉曾责备须菩提和大迦叶已证到了‘阿罗汉’,不能以平等心对待众生〈注二〉。

注:①无论世间和出世间,对佛无不尊仰。故称如来为世尊。

②在过去须菩提乞食,舍去贫家,专乞富家。因为怕富家堕落了善根,让他们继续种福田。大迦叶就专乞贫家,不乞富家。因为怜悯贫家,让他们多种福田,好转贫为富。如来为此,曾责备他们二人,身已为罗汉应当以平等心对待一切,不应当心不均平,分别乞食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37】 译文 解读
钦仰如来,开阐无遮,度诸疑谤。

【译文】因为钦仰如来的教诲,开放阐扬无限的智慧,解度众生的疑谤。

【解读】‘无遮’就是无限。须菩提乞富不乞贫,易使人生疑,大迦叶乞贫不乞富,易使人毁谤。

【38】 译文 解读
经彼城隍,徐步郭门。

【译文】经过‘城隍’〈注一〉,慢步‘郭门’〈注二〉。

注:① 就是城门外的壕堑。有水为池,无水为隍。

②护城门。

【解读】因为从城外来,所以先经过护城门。因为要入城了,先端正态度,怕失了比丘的威仪。所以安详慢步。

【39】 译文 解读
严整威仪,肃恭斋法。

【译文】严肃而恭敬的依着「斋法’来乞食。‘严’就是态度端严。‘整’就是动作不乱。佛教戒经上说:比丘乞食时,心中不牵挂别事。‘但自观身行,若正若不正。’《楞严经》上说:‘乞食出游行,前视一寻地,摄念而行乞,犹如蜂采花。’这就是乞食的态度。但这种态度应当平时修养有素,自然合乎规矩。不是临时有意做作。阿难着意矜持,已失斋法之意,故下文堕入摩登伽术中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40】 译文 解读
尔时阿难,因乞食次,经历淫室,遭大幻术。摩登伽女,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,摄入淫席。

【译文】这时阿难因为乞食,经过一家卖淫的人家门前,被大幻术迷惑了。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〈注〉先梵天咒,迷惑了阿难,使他心意恍惚,进了摩登伽的室内,并上了摩登伽的床。

注:印度教派极多,佛家统称为‘外道’。娑毗迦罗是外道中的一种,又称为’冥性外道’。他们的祖师头发黄如金色,因此又叫‘黄发外道’,又叫‘金头外道’。极善幻术,能用神语符咒,移日月堕地。其实不过使人有这样的幻觉而已,并不是日月真能堕地。所以称为‘大幻术’。犹如现在的催眠术。

【解读】摩登伽是一个淫女的名字。她本是一个贱民。她除了作淫女外,兼习娑毗迦罗外道。阿难因为形貌很美,经过她门前,她对阿难生了爱心,故以幻术迷惑阿难。

【41】 译文 解读
淫躬抚摩。将毁戒体。

【译文】她以动了淫心的身体,抚摩阿难。阿难的‘戒体’〈注〉马上就要被她毁了。

注:就是受过戒的身体。

【解读】‘淫’和‘杀’是佛家最根本的大戒。阿难是比丘,他的身体是受过戒律的。如果犯了戒,就是毁了他的戒体了。

【42】 译文 解读
如来知彼淫术所加,斋毕旋归。

【译文】如来‘佛眼’〈注〉能遍知一切。已知阿难将遭遇摩登伽的危险,因此吃罢斋马上就回来。

注:即佛陀之眼,能够清楚的见到一切法,晓了无碍。

【解读】无

【43】 译文 解读
王及大臣,长者居士,俱来随佛,愿闻法要。

【译文】波斯匿王和他的大臣,以及这些斋僧的长者,居士,都随佛同来,愿听佛说法。

【解读】佛每受斋后,都要说法。唯独今天一异常规,斋罢马上就回来,众人看见今天行为,不同平时,心中以为佛可能要说最特殊胜妙的法了,因此都随佛来听讲。


3  /  6
阅读311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