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译文】有一个修禅定的方法,名叫大佛顶首楞严王。
【解读】‘三摩提’含义为‘等至’,前文己讲过,这里再谈一谈。
《智论》上说:‘一事禅定摄心,皆名三摩提’。‘三摩提’还有‘总持’的意义,就是总持一事禅定。‘大佛顶首楞严’解见前。‘王’字的意思,就是超出一切三昧之上,为一切‘三昧’之王。‘三昧’就是‘正定’。
【译文】此法具足一切不同的作用,十方世界所有的佛,都是走这样一条同样的道路。最后得成无上佛果。
【解读】阿难因为限于水平,只能问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的最初方便。于是佛告诉他,十方如来同一成佛的道路就是‘大佛顶首楞严王’三昧。
【译文】‘你现在仔细听着!’阿难马上顶礼〈注〉,伏着听佛的慈悲宣示。
注:是一种佛教的礼节。就是把头和手足都伏在地下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告诉阿难:‘如你刚才所说,身在讲堂,因为门窗开放,所以能远见外面的林园。但另有众生,在这个讲堂内,看不见如来,只能见到堂外。’阿难答道:‘世尊,在讲堂中,看不见如来,却能看见外面的林泉,没有这个道理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说:‘阿难,你就是这样的,你的心灵一切事物都明白。假若你眼前能明白一切事物的心,确实在身内。那么,你现在应该先知道身体内部的一切。是不是可能有众生,先看见自己的身内,然后再看见外边的事物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纵然不能看见自己体内的心肝脾胃等,那么指甲的生,头发的长,筋脉的摇动,那应该知道吧!为什么又不知道呢?既然对体内的事物一无所知,何以又知道体外的事物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因此你应当知道你刚才说能知能觉的心,住在身体内,这话是不正确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又重新顶礼对佛说:‘我听见如来刚才告诉我这样的法音〈注〉,我已明白我的心实在是在我身体的外面’。
注:说法的声音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为什么呢?譬如灯光,点在室内,那么,这灯的光必然先照着室内。从房门照出去,再照到院中。一切众生见不着自己的体内,偏能见到体外的事物,也正如灯光点在室外,所以照不见室内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我想这个道理一定是正确的,应该没有什么疑惑了吧!这完全和佛的正确看法一样,大概没有什么错吧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告阿难说:‘现在这些比丘,刚才随我到室罗筏城依次乞食,现在又回到祗陀林,我已被留吃过斋饭了。你看这些比丘,一人吃饭,众人肚子饱不饱呢?’阿难答道:‘不啊,世尊!何以故呢?这些比丘虽然是阿罗汉,他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和性命都不同,怎度能够一人吃饭,众人的肚子都饱呢?’
【解读】佛家分众生的食为四种,‘抟食’是其中一种,又名‘段食’。后当详解。
【译文】佛告诉阿难:‘假若你能觉能知的心,确在身体外面,那么,身体和心各在一处,互不相干。心里所知道的事,身体不能知觉;在身体上的感觉,心里也不能知道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我现在把我的‘兜罗绵手’〈注〉给你看,当你眼睛看时,心里能辨别吗?’阿难答道:‘是这样的,世尊。’佛告阿难:‘假若眼睛看见,心里就能辨别,可见身体和心是相干的,那么心怎么可能在体外?是故,你应当知道,你说应当觉知的心,住在身体外面,这话是不正确的。’
注:是印度一种极柔软的绵。佛的手极为柔软,所以称为‘兜罗绵手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对佛说:‘世尊!如佛刚才说的,心不能见体内,因此不在身内。心和身体又彼此相关连,并不相离,可见心并不身体外边。我现在重新考虑,知道心在有一个地方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说:‘那你说在什么地方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说:‘这个能知能觉的心,既然不能知道体内,却能看见外面的事物,我考虑这个心一定潜伏在‘根’〈注〉里。恰如一个人拿玻璃碗盖在眼睛上,虽然有东西盖在眼上,然而并不阻碍视觉。眼睛随便看什么,心里就能辨别。’
注:就是感官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然而我能觉能知的心,不能看见体内,是因为它潜伏在感官里。就是因为它潜伏在感官里,所以它看外面的事物很清楚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告诉阿难:‘如你所说,心潜伏在感官内。如玻璃碗把它盖着一般。那么此人当他用玻璃盖着眼睛时,当他看见外面的山河大地时,还看见玻璃没有呢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‘是的,世尊!此人当他拿玻璃盖着眼睛时,其实他是见着玻璃的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告诉阿难:‘既然你的心潜伏在眼根内,就像被玻璃盖着一般。那么,当你看见外面的山河大地时,为什么不看见自己的眼睛呢?假若你能看得见自己的眼睛,那么你的眼睛已成外境,不是感官了。就不可能如你刚才所说:随便看什么事物,随即就能分辨出来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你看不见自己的眼睛,那么你怎么能够说能觉能知的心,潜伏在感官里,如像被玻璃碗盖着一般?因此你应当知道,你说能觉能知的心,潜伏在感官内,如像被玻璃碗盖着一般。这话是不正确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对佛说:‘世尊我现在又有这样的想法,我想众生的身体,五藏六腑在体内,七窍在外边。五藏在体内是黑暗的,七窍对外是明亮的。现在我在佛的面前,睁开眼睛看见明亮的外景,就是见外。闭着眼睛,看见黑暗,就是见内。不知道这样的看法是否正确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告诉阿难:‘当你闭眼看见黑暗的时候,这个黑暗的境象,是和你的眼睛相对或不相对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这个黑暗的景象,是和眼睛相对,那么这个暗景,是在眼睛的前面,怎么能说是见内呢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要说这就是见内,那度你处在暗室中,没有日月光和灯光时,这室中的黑暗,都是你的三焦五藏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这个黑暗景象,不和眼睛相对,那么又怎么能为眼见呢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要说闭眼时,眼睛因为离了外见,就转过来向内。闭着眼时,见着的黑暗,就是见着体内。那么睁开眼看见外景时,为什么不能转过来看自己的面孔呢?假若不能转过来看自己的面孔,可见眼睛是不能转过来向内看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眼睛真能转过来看见自己的面孔,那么你能觉能知的心和你的眼睛都在空中,哪里在你的体内呢?若你的心和眼都在空中,自然和你的身体不相干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既然你的眼和身体已不相干,那么现在如来见着你的面时,也是你的身体,你的眼睛已知道这回事了,眼睛的知觉,应该和身体毫不相干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你一定要说身体有身体的能知能觉,眼睛有眼睛的能知能觉,那么你就有两个能知能觉的心。都在你一人的身体内。将来你成佛,也成两个佛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因此你应当知道,你说闭眼见暗,就是见体内,这话是不正确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说:‘我常听佛教诲“四众”〈注一〉弟子,因为心生于是种种“法”〈注二〉生,因为法生所以种种心生。’(此二句后文当详论,此处暂略。)
注:①佛家称比丘僧,比丘尼,优婆塞,优婆夷为四众。
【解读】宇宙人生,一切事物,佛家统称为‘法’。
【译文】我现在考虑,这个能够考虑一切事物的本体,就是我的心性。随便我想到哪里,这个心就和他相合。这个心也不在‘内’,也不在‘外’,也不在‘中间’三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告诉阿难:‘你刚才说,由于法生,以致种种心也随之而生,你想着什么事物,心随就和他合在一起。你的心一定要有体,才能和外物相合。假如你的心无体,就不能和任何事物相合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没有体也能和外物相合,那么岂不是‘十九界’〈注一〉因‘七尘’〈注二〉合。然而这个道理是不能存在的。
注:①佛家以身体感官‘六根’——眼,耳,鼻,舌,身,意——和外界事物‘六尘’一色,声,香,味,触,法——相结合时,每一‘根’都有一‘识’来结合一‘尘’。由此因六‘根’而产生六‘识’——眼识,耳识,鼻识,舌识,身识,意识——合‘六根’‘六尘’和‘六识’那称为‘十八界’。‘界’就是范畴。宇宙万物都概括在十八个范畴内。此处说‘十九界’,是释迦佛为了驳阿难假如心没有体,也能和万物相合,岂不在十八界之外,又增加了一个无体的‘心’。那不是成了‘十九界’了吗?
②佛家分外界事物为‘六尘’现在既然多出一个无体的心,那么‘十八界’成了‘十九界’,‘六尘’也变成‘七尘’了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你能知能觉的心,是有体的,那么你用手自己触自己的身体时,你觉得你的知觉是从体内出来的?还是从外而来入你的体的?假若这个知觉是从内出来的,应当先见自己的体内,假若这个知觉是从外来的,应当先见你的脸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说:‘看见是眼睛的事,知觉是心知,不是眼见,不能以见来说它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说:‘假若眼睛能见,那么你在室内时,门能不能看见东西?假若眼睛能见,那么一般死了的人眼睛都还在,都应当能看见东西。假若死人能看见东西,为什么又说他是死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:‘又你能觉能知的心,假若确有体存在,那么你这个心,到底是一个还是多体?今天知觉在你的身上,这个知觉到底是遍体还是不遍体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是一体,那么你用手触你自己的一支,应该四支都同有感觉。假若你四支都有同样的感觉,那你就不应当知道你触的是那一支了。假若你能知道触的是那一支,可见知觉是一体,这话不能成立。假若是多体,那你一身就有多个能知能觉的心。已成若干个人。哪一个人才是你呢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是遍体,又和刚才讲的一样了。遍身都有知觉,何以知道触的是那一支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不是遍体,那么当其触你的头时,同时又触你的足。头有知觉,足应当不知道。但是今天你并不是这样,因此你应当知道,你刚才说的,随便想到那个事物,心就与之相合,这话是不正确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对佛说:‘我也曾听佛和文殊等众法王子〈注一〉谈实相〈注二〉时,世尊也说过,心不在内,也不在外。
注:①位次较高的菩萨。水平已接近于佛。佛为无上‘法王’。他们即将成佛,犹如法王的太子,即将继承王位,故称为‘法王子’。
②‘实相’是对‘假相’而言,凡是有生灭变化的相,就祗能是暂时的‘假相’。永恒不变的相才是‘实相’。凡有相就有生灭变化,凡有相就不可能永恒不变。因此《般若经》上说:‘是实相者,即是非相’。‘实相’即是本体。本体因为时间空间的不同而显现各种不同的假相。其实一切假相,都是由本体所显现,明白这个道理后,在一切假相中,就可以见到‘实相’。譬如镜中所显现的一切景象虽然都是假相,然而要有这面镜子才有这些假相。要想在假相以外去找镜子那是不可能的。所以《维摩诘经》说:‘观身实相,观佛亦然。’又说:‘遍观无量世界,并无二相’。
【解读】上面所谈的‘实相’。都是浅言之。更深一步谈‘实相’。应该是不与任何事物相对。既不是‘有相’,也不能说它是‘无相’。 因为‘无相’是‘有相’的相对概念,实际上仍然落在‘相’当中。彻底脱离了一切‘相’,才是佛家所谓‘真空绝相,名为实相’。到了这个地步,没有‘相’与‘不相’这回事,正如佛经上所说:‘无相不相,名为实相’。后文还要详谈。
【译文】我现在再考虑,要说在体内,体内无所见。要说在体外,体外又和我不相干。现在既然内不能知体内,当然不在体内。身心既相知,并不相离。当然不可能在体外。既不可能在体外,体内又无所见,可能是在中间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说:‘你说中间,中间必然有一个明确的所在。并不是无所在。现在你所谓的中,中在那里?在你的身体以外吗?在你的身上’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在身上,在表皮上不能说它是中,在表皮下,那就是体内了,也不是中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在体外,那么在哪里?这个中到底是有所表示或无所表示?假如无所表示就等于无。要是有所表示,那么表示的地点就不定。为什么呢?譬如我们定某处为中时,从东方看去就是西,从南方看去就是北。既然所表的地点首先混乱了,心岂不杂乱了吗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说:我所说的中,不是这个意思。比如世尊说的,眼根之所以能够攀缘色,因为当中产生了眼识。眼根能够辨别颜色。色尘是没有知觉的,眼识生于其中,心就在这里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说:‘你的心假若是处于‘根’与‘尘’之间,那么你的心体,是兼连‘根’与‘尘’两端呢?还是不兼连‘根’‘尘’两端?’ 解 ‘六尘’即是体外一切,‘六根’即是体内。现在阿难说在中间,因此佛问他兼不兼连根尘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假若兼连两端,那么外物千差万别、都和你的心相关连,岂不混杂?体内六根各各作用不同,心体岂不混乱?同时外物是无知无觉,六根是有知有觉。无知和有知是互相矛盾的。你的心体,绝不可能兼连无知无觉和有知有觉。这两个敌对矛盾之间。以什么为中呢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心既然不能兼有根尘二端,那么心既不是无知的六尘,也不是有知的六根。那么它的体性又是什么呢?体性都不能定,又以什么为中间呢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因此你应当知道,你说心在中间,这话是不正确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阿难对佛说:‘世尊!我从前看见佛和大目连,须菩提,富楼那,舍利弗四位大弟子一道讲法,常说:能觉能知能分别一切的心性,不在内,不在外,也不在中间,到处都不在。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一切都不着〈注〉,就名叫心,那我这个无着,就叫心吗?
注:无着就是无依无靠无粘着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佛告诉阿难:‘你说能觉能知能分别的心性,一切都无所在。那么,什么是一切?世间虚空水陆飞行,种种物象,名为一切。你所谓的不着者,到底是有所在,还是无?’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要说是无,无就等于乌龟的毛,兔子的角,又那里还有什么无着呢?既然还有一个不着者,就不能说他是无。只要有存在,就有现象。没有现象就是无,不是无就有现象。有现象就有所在,有所在就有所着,怎么能说它是无着呢?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因此你应当知道,你说的一切无着,就是能知能觉的心,这话是不通的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此时阿难在大众中,即从座上起来,偏袒着右边的肩头,右膝跪在地下〈注一〉。双手合掌恭敬的对佛说:我是,如来最小的弟弟,得到佛的慈爱。今天虽然出了家,但还依仗着佛的怜爱,虽然听得很多,但是没有证到无漏。不能够折伏娑毗罗邪咒,反而被它迷惑了,陷在淫舍中。主要由于我不知道真际〈注二〉的所在。
注:①这是佛教的礼节。
②即是真心实际。阿难不知道真心的所在,误以为妄想为真心,妄想虚幻不实,于是误认虚幻为实际。
【解读】佛向阿难征诘心的所在,阿难七番答复都是错误的,犹如‘盲者窥日’,始终不得要领,以上辩论称为‘七处征心’。
【译文】惟愿世尊,以大慈悲心怜悯我们,说明和指示我们修奢摩他的正当途径。并令所有的‘阐提’们〈注一〉,摧毁他们的弥戾车〈注二〉。
注:①含义是断善根的人。又叫不信因果,无惭愧心的人。
②意为‘恶见’。就是见解邪恶不正。又含有‘边地’的意思。边地就是见解不正,落到一边去了。俗称谓‘杀偏锋’。
【解读】无
【译文】把话讲完后,五体一齐伏在地下,和在座的大众一起,以无比丘饥渴心情,仰着头等待着恭敬的听释迦佛的教诲。
【解读】无